重慶德赢·VWIN集團重慶德赢·VWIN集團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E'ws Centre

我國能源“走出去”大有作為

日期:2016-09-13
分享:

      《中國能源展望2030》是國內(nei) 首次發布的能源預測報告,自發布以來引起國際能源署(IEA)報告撰寫(xie) 人員的關(guan) 注。作為(wei) 參與(yu) 架構和統稿者,筆者也希望該報告能夠與(yu) IEA報告、BP報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報告指出,中國能源結構將從(cong) 以煤為(wei) 主轉向以油氣為(wei) 主,再到可再生能源為(wei) 主,這是自身稟賦、成本比價(jia) 和社會(hui) 經濟發展實力決(jue) 定的,適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能源結構。未來東(dong) 南亞(ya) 、“一帶一路”很多國家在綜合條件約束下,也必將走類似能源更替道路。
  中國能源產(chan) 業(ye) “走出去”,經曆了出口石油等能源原料的初級階段後,也在推動管網走出去。另外,中國研究力量已能夠承擔更多重大課題,完全可以實施智力輸出,為(wei) 其他國家進行能源規劃。而且,中國能源相對充足且部分過剩,剛好可以走出去,特別是核電可以通過國際工程合作走出去,電力資源可以通過電網互聯互通或能源互聯網走出去,中國的特高壓電網建設等基礎設施也可以走出去。特別是亞(ya) 太地區,中國能源走出去大有作為(wei) 。
  統籌利用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
  因此,我們(men) 要統籌利用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種資源、兩(liang) 個(ge) 市場,堅持投資與(yu) 貿易並舉(ju) 、陸海通道並舉(ju) ,加快製定利用海外能源資源中長期規劃,著力拓展通道,著力建設絲(si) 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積極支持能源技術、裝備和工程隊伍“走出去”。
  特別是,要加強俄羅斯-中亞(ya) 、中東(dong) 、非洲、美洲和亞(ya) 太五大重點能源合作區域建設,深化國際能源雙邊多邊合作,建立區域性能源交易市場,積極參與(yu) 全球能源治理,加大支持企業(ye) “走出去”,全麵拓展能源國際合作。
  亞(ya) 太地區能源麵臨(lin) 三大挑戰
  筆者認為(wei) ,亞(ya) 太地區能源麵臨(lin) 三大相互關(guan) 聯的挑戰:一是能源供應總體(ti) 上處於(yu) 短缺狀態。還有近6億(yi) 無電人口,即便已經通電的地區也是供電不穩定,供電穩定的地方成本過高。二是能源投資資金短缺。為(wei) 了改善能源供應,需要高額的投資,每年保守估計需4000億(yi) 美元,而亞(ya) 行每年隻能提供大約40億(yi) 美元,也就是1%,其他99%需要外籌。三是新能源短缺。因為(wei) 資金的壓力,發展中國家投資能源項目不能不追求最低成本,而最低成本的能源就是煤炭,無法直接轉型升級利用綠色低碳的新能源。
  因此,在未來20年內(nei) 化石能源在亞(ya) 太地區仍然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到2035年煤電估計總體(ti) 占到總發電量的55%。亞(ya) 太地區的煤炭與(yu) 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可能要比我國晚20年左右。這樣高的煤炭比例必將引發嚴(yan) 重的環境問題,會(hui) 導致霧霾和持續增加的碳排放,猶如今天中國的狀況。
  亞(ya) 太能源未來如何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能源2030年展望》可以給亞(ya) 太各發展中國家以啟示,中國應該也有條件成為(wei) 低碳清潔能源發展的領跑者。
  如何領跑?
  具體(ti) 來說,中國可以從(cong) 以下四個(ge) 方麵承擔起“清潔能源領跑者”的責任。
  首先是提供融資,破解資金短缺難題。亞(ya) 投行、金磚銀行、南南合作基金、絲(si) 路基金及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我國主導的金融機構,已陸續到位,可以聯合亞(ya) 行等國際金融機構或主權基金進行聯合投資。
  其次是電網互聯,破解電力短缺難題。我國周邊和較為(wei) 鄰近的國家或多或少都處於(yu) 缺電或至少是季節性(如冬季)缺電的狀況,而我國近年來全國電力供應相對充裕。所以我們(men) 可以大力推動與(yu) 周邊、鄰近國家實現電力聯網,讓全球能源互聯網在中國周邊先聯起來,也可為(wei) 我國西部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提供新的出路。
  再次是推進國際能源合作,破解新能源短缺難題。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在中國這樣規模的經濟體(ti) 的能源結構中,目前還隻是起一定的補充作用,然而在一些中小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國家,則大有可為(wei) ,可以對能源供應產(chan) 生根本性變革。中國可以考慮整合對外援助渠道和資源,在島國實施大手筆的“光伏外交”,以光伏與(yu) 儲(chu) 能、微電網技術結合發電,大幅度減少柴油進口,減輕政府財政壓力,改善當地環境,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因此,我們(men) 可以加快推動重大能源裝備“走出去”,積極拓展海外能源合作。
  最後是提供發展規劃,破解能源智力短缺難題。當前,我國已經能夠獨立承擔能源領域的各項研究,而不是20世紀90年代迷信和借重國外研究力量和技術援助。我國研究力量完全可以走出去,為(wei) 發展中國家提供谘詢,幫助受援國研究編製區域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中國的成功經驗和模式幫助亞(ya) 太發展中國家走上低碳發展道路。
  此外,我們(men) 還可以輸出能源扶貧經驗,積極聯合亞(ya) 太國家或其他發展中國家參與(yu) 國際能源治理,特別是加快建設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加強東(dong) 北亞(ya) 、上海合作組織能源合作,推動建立區域能源市場,推動核電等中國能源標準國際化,辦好G20峰會(hui) 能源係列會(hui) 議,確保取得預期成果和實效,加強與(yu) 國際能源署、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國際能源憲章等國際能源組織合作,提升中國參與(yu) 國際能源治理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來源:中國產(chan) 業(ye) 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