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輸配環節多,輸配價(jia) 格不合理已是行業(ye) 多年來一直存在的突出問題,當前主管部門對此加強監管,將有利於(yu) 降低輸配環節成本,推動整體(ti) 終端用戶用氣價(jia) 格下降,有利於(yu) 燃氣市場的拓展。
日前,甘肅省發改委和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加強天然氣輸配價(jia) 格監管有關(guan) 工作事項的通知》,要求認真梳理本轄區天然氣供氣及各環節價(jia) 格情況,厘清天然氣購進價(jia) 格、配氣價(jia) 格和銷售價(jia) 格,進一步清理規範供氣行為(wei) ,減少供氣層級,杜絕層層轉售、不合理收費等問題。
甘肅並非特例。據了解,自今年7月份國家發改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關(guan) 於(yu) 加強天然氣輸配價(jia) 格監管的通知》(下稱“《通知》”)出台以來,山西、廣西、廣州等地均就《通知》內(nei) 容發布相關(guan) 文件,提出具體(ti) 監管要求。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隨著各省陸續針對天然氣輸配價(jia) 格展開行動,燃氣行業(ye) 正式掀起一場輸配價(jia) 格監管潮。
降低氣價(jia) 的重要舉(ju) 措
國家發改委在《通知》中指出,我國部分地區存在天然氣供氣環節過多、加價(jia) 水平過高、收費行為(wei) 不規範等問題,各地要認真梳理供氣環節、減少供氣層級,合理製定省內(nei) 管道運輸價(jia) 格和城鎮燃氣配氣價(jia) 格,嚴(yan) 格開展定價(jia) 成本監審、加強市場價(jia) 格監管。並要求各地將有關(guan) 落實情況、降價(jia) 減負具體(ti) 成效,於(yu) 今年11月底前上報。
此後,各省陸續出台相關(guan) 文件,要求在轄區內(nei) 對管道運輸價(jia) 格執行情況、管道運輸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情況開展摸底調研和定價(jia) 成本監審工作。
廣州市發展改革委給出了更具體(ti) 的監管標準,在《關(guan) 於(yu) 調整廣州市管道天然氣配氣價(jia) 格有關(guan) 問題的通知》中,要求非居民氣高壓配氣價(jia) 格不高於(yu) 0.19元/立方米,中低壓配氣價(jia) 格不高於(yu) 0.81元/立方米,並規定無論多少層管網輸送,廣州市管網天然氣配氣價(jia) 格總和均不得超過1元/立方米。
“輸配價(jia) 格監管是為(wei) 降低氣價(jia) 所做的一項最重要的工作,之前輸配費用基本是企業(ye) 自己定價(jia) ,並不向社會(hui) 公開,天然氣用戶想知道管輸價(jia) 格的真實成本構成比較難,加之中間轉供環節多,管輸費層層加價(jia) ,最終導致終端的用氣價(jia) 格偏高。”國際清潔能源論壇(澳門)理事薑銀濤表示。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看來,城市燃氣管網是此次監管的重頭戲。“因為(wei) 城市燃氣管網特別多,而且組成非常複雜,不同地方、不同企業(ye) 的做法各有不同。現在有的地方天然氣從(cong) 門站到終端用戶要經過三級管網,少數地方甚至多達六級管網,層層轉供現象比較突出。”
“輸配價(jia) 格監管問題已經說了很多年,但由於(yu) 管理部門和一些監管規定之間的不協調,並未很好地落實。隨著國家管網公司設立,‘管住中間、放開兩(liang) 頭’不斷走向深入,必須打通整個(ge) 管網體(ti) 係,尤其是城市燃氣管網,這是打通管網係統的最後一公裏,是非常必要的舉(ju) 措。”郭焦鋒說。
關(guan) 鍵在於(yu) 如何執行
針對價(jia) 格監管的具體(ti) 舉(ju) 措,國家發改委在《通知》中提出,要減少省內(nei) 管道供氣層級,輸配價(jia) 格按照“準許成本+合理收益”原則進行核定,準許收益率不超過7%。
但在多位受訪者看來,對於(yu) 7%內(nei) 部收益率的標準,具體(ti) 操作起來較為(wei) 複雜。“關(guan) 於(yu) 省內(nei) 管網成本核算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盡管辦法裏也有相關(guan) 說法,但成本核算過程各個(ge) 企業(ye) 、各個(ge) 地方有很大差距,所以對成本的核算、費用支出的考量還是有一些複雜性,因此有些地方的配氣價(jia) 格居高不下。”郭焦鋒指出,“執行上還需要更多的細則,更多可操作性的監審辦法,同時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夠真正負起責任來,把這個(ge) 事紮紮實實落地,這是關(guan) 鍵。”
陝西省燃氣設計院原院長郭宗華對此表達了相同看法:“成本核算執行起來有一定的操作空間,主要是我們(men) 的審計製度跟不上,企業(ye) 把材料和施工費用、人員成本以及維修費用加大,整個(ge) 成本自然就上去了,所以各大公司把這個(ge) 限定標準看得並不是太重。”
“這項政策的用意是好的,但監管不能光靠政府,還要引入深耕天然氣領域的專(zhuan) 家團隊、行業(ye) 協會(hui) 或者高校,抽調一些真正有實踐經驗的專(zhuan) 家,開聽證會(hui) 時大家一起監審。”薑銀濤建議。
將提振天然氣市場
事實上,2019年以來,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速開始放緩。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為(wei) 3047.9億(yi) 立方米,較2018年同期增長了8.7%,增速較2018年同期回落7.9個(ge) 百分點。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天然氣市場也受到不小衝(chong) 擊,商業(ye) 、公共服務業(ye) 、交通用氣等終端需求大幅減弱導致天然氣消費量顯著下降。
在此背景下,國家發改委多次發文要求各地降低天然氣價(jia) 格、降低企業(ye) 用氣成本。而此次加強輸配價(jia) 格監管,也被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將進一步降低天然氣價(jia) 格、促進天然氣消費。
“我國天然氣輸配環節多,價(jia) 格不合理已經是行業(ye) 多年來一直存在的問題,監管部門加強監管肯定有利於(yu) 降低輸配環節成本,推動整體(ti) 終端用戶用氣價(jia) 格下降,有利於(yu) 燃氣市場的拓展,市場前景會(hui) 更好。這對整個(ge) 燃氣行業(ye) 是利好。”郭焦鋒指出。
“最立竿見影的結果就是推動終端天然氣用氣價(jia) 格降低,促進終端天然氣消費量增長,推動天然氣行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的健康發展。”薑銀濤表示,“此外,它還會(hui) 倒逼管道企業(ye) 改進生產(chan) 工藝技術和管理水平。因為(wei) 價(jia) 格監管後,隻能從(cong) 優(you) 化管理、技術革新、降本增效上要效益,把原來的老舊技術、機器設備、管理方式替換掉,更換效率更高的先進技術、設備、理念,通過能源互聯網、油氣大數據、雲(yun) 計算促進智慧管道的實施,反向促進中遊管道產(chan) 業(ye) 鏈的迭代升級和自我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