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然氣管網從(cong) “三桶油”剝離的第一個(ge) 供暖季,新的產(chan) 業(ye) 模式迎來了嚴(yan) 寒考驗。因為(wei) 需求猛增,12月以來,中國LNG(液化天然氣)價(jia) 格猛漲,全國平均價(jia) 三周翻番。每年冬季都是天然氣的需求高峰,而今年的需求增長曲線尤為(wei) 陡峭。10月、11月全國天然氣消費量環比增長均超過10%,遠超去年同期水平。即使價(jia) 格暴漲,多地仍然一“氣”難求。華北地區某城市燃氣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前段時間管道氣最大缺口達到5萬(wan) 方/天,隻能購買(mai) 高價(jia) 進口的LNG現貨作為(wei) 補充,每天因此虧(kui) 損20萬(wan) 元。
從(cong) 2004年大規模使用天然氣開始,每到冬季,中國便麵臨(lin) 氣荒,這種局麵延續了十餘(yu) 年。2018和2019年是暖冬,需求增長較慢,天然氣供應較為(wei) 充足。今冬,氣溫驟降、天然氣需求快速增長。業(ye) 界認為(wei) ,在新的天然氣調度體(ti) 係和產(chan) 業(ye) 模式裏,上中下遊要加快磨合,這是避免今冬氣荒的關(guan) 鍵。此前冬季保供的第一責任方為(wei) 中石油,國家管網公司今年投入運營後,變成由國家管網公司和中石油等“三桶油”共同保供。失去管網控製權和管輸收益的中石油顯然不再有巨虧(kui) 進口高價(jia) LNG來保供的動力,而新生的國家管網公司經驗不足,且不具備為(wei) 高價(jia) 進口氣虧(kui) 損兜底的實力。多種因素疊加之下,今冬保供形勢嚴(yan) 峻。新形勢下,各市場主體(ti) 都需加快建設儲(chu) 氣設施以應對需求峰穀差。然而,城市燃氣公司普遍缺乏建設儲(chu) 氣設施的積極性。據記者了解,目前全國城市燃氣企業(ye) 僅(jin) 完成應急儲(chu) 氣任務量的60%,如期完成儲(chu) 氣設施建設的難度較大。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告訴記者,加快儲(chu) 氣設施建設、完善儲(chu) 氣成本分擔的市場機製,是天然氣行業(ye) 的當務之急。
1.需求大增、價(jia) 格翻番
進入供暖季,天然氣需求大增。除了存量取暖用戶的用氣量大增,為(wei) 完成“十三五”煤改氣相關(guan) 目標,各地煤改氣用戶數量亦大幅增長。同時,11月全國工業(ye) 生產(chan) 同比增長7.0%,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PMI均超過預期和前值,工商業(ye) 用氣量複蘇勢頭明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月,全國生產(chan) 天然氣169億(yi) 立方米,同比增長11.8%。預計今年12月到明年1月,國產(chan) 天然氣產(chan) 量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為(wei) 保障居民用氣,非居民用戶的氣量已被普遍壓縮。據記者了解,近期西北、華北、華東(dong) 、華中已有多地限製工商業(ye) 用氣,以工商業(ye) 使用為(wei) 主的國內(nei) LNG加工廠負荷大幅下降。據卓創資訊統計,12月中旬,陝、蒙地區LNG工廠開工負荷降至41.95%,寧夏地區更低至19.38%。目前,全國LNG工廠開工負荷率較11月底平均下降近兩(liang) 成。沿海的進口LNG接收站則增加了對管網的輸氣,壓減槽車供氣。華北、華東(dong) 、華南多地的LNG接收站現已限量出貨,甚至停止銷售槽車LNG。即便如此,天然氣消費量仍然大幅增長,LNG價(jia) 格猛漲。據天然氣谘詢公司來佰特數據統計,今年10月、11月,全國天然氣消費量分別環比增長12.5%、13.8%,超過去年同期約 10個(ge) 百分點。金聯創數據顯示,12月22日,全國LNG平均價(jia) 格為(wei) 8620元/噸,與(yu) 12月1日的4415元/噸相比,幾乎翻番。
在此情況下,唯有加大進口LNG現貨以填補缺口。華北地區某城市燃氣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wei) 煤改氣增多,該司轄下區域今冬居民用氣從(cong) 2萬(wan) 方/天,增長到12萬(wan) 方/天。
前期對此預估不足,儲(chu) 氣設施也不夠,現在隻能虧(kui) 損購買(mai) 高價(jia) 進口LNG現貨以滿足居民需求,暫停供應工商業(ye) 用戶。隨著中國需求大增,進口LNG的價(jia) 格不斷上漲。來佰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LNG進口到岸價(jia) ,從(cong) 10月10日的5.532美元/百萬(wan) 英熱,上漲到12月17日的12.116美元/百萬(wan) 英熱(按照匯率6.5計算,約等於(yu) 3780元/噸)。而過去五年的平均價(jia) 格最高為(wei) 9.76美元/百萬(wan) 英熱。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主要負責人12月22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各方加大供應保障,目前供需總體(ti) 平衡。但今年是冷冬,一些區域、部分時段仍有供應偏緊的可能。該負責人認為(wei) ,國際國內(nei) LNG價(jia) 格較快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是今年入冬後氣溫下降迅速,用氣量增長超出預期;二是卡塔爾T4生產(chan) 線等LNG項目因故障停產(chan) ,對東(dong) 北亞(ya) 市場短期供應造成一定影響;三是受國際油價(jia) 上漲影響。此外,去年暖冬LNG價(jia) 格基數較低,也是一個(ge) 因素。
2.新保供體(ti) 係尚待磨合
國家管網公司今年10月投入運營後,天然氣產(chan) 業(ye) 鏈發生巨變。“三桶油”的中遊管網統一納入國家管網公司旗下,上中下遊進入一年左右的磨合期。對於(yu) 近期出現局部氣荒的原因,業(ye) 內(nei) 有點捉摸不透。“國際現貨很多、國內(nei) 產(chan) 量在增加,而且冬季氣溫還沒到最冷的時候,為(wei) 何有的地區現在那麽(me) 缺貨呢?”請求匿名的專(zhuan) 家認為(wei) ,人為(wei) 因素對供應緊張的影響更大。國家管網公司成立之後,中石油不再擔負冬季保供的第一責任。新的保供體(ti) 係沒有第一責任方,而是由國家管網公司和“三桶油”共同負責。在新的保供運行機製下,天然氣管輸體(ti) 係成為(wei) 全國一張網,提高了調度的效率和公平度,但上中下遊的銜接還需磨合,因此此導致供需偏差。記者從(cong) 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處了解到,由於(yu) 預期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將有助於(yu) 資源供應,再加上對國內(nei) 外需求增長持謹慎態度,城市燃氣公司今冬向中石油等上遊企業(ye) 預定的合同氣量不僅(jin) 沒有增加,還有所減少。中石油剝離管網之後,主推行合同製銷售,對合同氣量之外的需求沒有做相應儲(chu) 備。國家管網公司則是巧婦難為(wei) 無米之炊,在上下遊供需出現缺口時,並沒有增加供應的能力。上中下遊之間明顯出現了預期偏差。中石油方麵認為(wei) ,失去網管控製權和管輸收益之後,高價(jia) 進口LNG的虧(kui) 損難以彌補,要盡量減少臨(lin) 時進口高價(jia) 氣。國家管網公司認為(wei) ,“三桶油”擁有上遊資源,自己沒有能力去填補供需缺口。下遊企業(ye) 認為(wei) ,中遊的管網調度更便利了,資源獲取難度將下降,因此可以減少預定冬季用氣量。可以說,產(chan) 業(ye) 鏈上中下遊都沒有做好應對新保供模式的充分準備。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徐博告訴記者,根據下遊公司預定的合同氣量,三大石油公司今年預訂的國際LNG現貨較少。局部供應緊張之後,現在各方都在補買(mai) 國際LNG,但到貨還需要時間。中石化集團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1日至12月15日,該公司向市場供應的天然氣同比增長17.7%,其中供北方7省市天然氣同比增長32.2%。中石化方麵12月23日表示,旗下天然氣分公司及各油氣田正積極籌措資源,以“戰時狀態”全力保障供區市場用氣。盡管今冬出現了預期偏差,業(ye) 內(nei) 仍對避免氣荒比較樂(le) 觀。天然氣資訊公司資智通連高級合夥(huo) 人施寧對記者表示,獨立的中遊管網毫無疑問有助於(yu) 快速增加供應,磨合期之後,各方將更加從(cong) 容地應對供暖季。在“三桶油”加大LNG進口力度之後,國內(nei) LNG漲價(jia) 的態勢已得到控製。據卓創資訊統計,12月22日,全國LNG均價(jia) 環比前一天下跌2.9%。這是自11月底LNG價(jia) 格連續上漲20天之後的第一次下跌。卓創資訊分析師馮(feng) 海城認為(wei) ,供需矛盾已得到緩解,LNG市場價(jia) 格已出現拐點。不過,隨著下一波冷空氣的到來,預計LNG價(jia) 格短期內(nei) 還有一定的震蕩。
3.儲(chu) 氣設施建設亟待提速
杜絕氣荒離不開儲(chu) 氣設施的建設和良好運營。新的產(chan) 業(ye) 格局有利於(yu) 儲(chu) 氣設施的建設運營,但也存在不小挑戰。
由於(yu) 中石油此前占據天然氣上遊和中遊市場70%以上的份額,儲(chu) 氣設施的建設責任也主要落在中石油頭上。隨著天然氣需求不斷增長,以及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下遊企業(ye) 和地方政府承擔起更多的儲(chu) 氣責任。
國家發改委曾於(yu) 2018年4月發布兩(liang) 項政策要求,各地方政府要簽訂儲(chu) 氣設施能力建設保障承諾書(shu) ,製定天然氣儲(chu) 備調峰設施建設專(zhuan) 項規劃方案。此外,所有城市燃氣公司都需承擔5%的應急儲(chu) 氣任務。
由於(yu) 儲(chu) 氣設施運營費用高、回收期限長、經濟效益較差,各城市燃氣公司對此普遍缺乏積極性。記者獲得的資料顯示,截止2020年10月底,全國29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的應急儲(chu) 氣任務完成超過23億(yi) 立方米,約占其任務量的92%。城市燃氣公司共完成接近儲(chu) 氣設施建設73億(yi) 立方米,占其承擔任務量的約60%。剩餘(yu) 40%的建設任務在2022年前完成的難度較大。
儲(chu) 氣設施一般包括地上儲(chu) 罐和地下儲(chu) 庫,小型儲(chu) 罐建設周期約18個(ge) 月,地下儲(chu) 氣庫建設周期大約2-—3年。全國已開工的儲(chu) 氣設施投產(chan) 時間多集中在2021-2022年期間,短期內(nei) 難以形成儲(chu) 氣能力。
某大型城市燃氣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此次在供暖季初期就發生供應緊張的情況,也與(yu) 城市燃氣公司加大采購、力爭(zheng) 完成儲(chu) 氣任務有關(guan) 。此外,有些地區表麵上完成了儲(chu) 氣設施的建設任務,但當地缺乏有效的跟蹤調度機製,一旦出現供應缺口,難以在短時間內(nei) 完成調度。儲(chu) 氣設施要實現削峰填穀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ye) 模式。在缺乏低價(jia) 氣源的情況下,城市燃氣企業(ye) 運營成本高企,一個(ge) 中型儲(chu) 罐每年的運營費用就高達數百萬(wan) 元。歐洲一些國家在冬季需求高峰時的天然氣價(jia) 格是夏季淡季的兩(liang) 倍以上,而中國的民用氣價(jia) 格沒有淡旺季之分。這就導致儲(chu) 氣成本缺乏傳(chuan) 導分擔的空間,間接影響了儲(chu) 氣設施建設。徐博介紹說,中國的地下儲(chu) 氣容量占消費量的比例隻有4%左右,而歐美天然氣主要進口消費國的這一比例可達12%。中國還需要大量新建儲(chu) 氣設施,尤其是地下儲(chu) 氣庫,才能應對冬季用氣高峰。目前取暖季天然氣供應緊張是市場平衡的一種方式,可以提高各方建設儲(chu) 氣設施的積極性,這是中國天然氣市場逐漸成熟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麵,沿海的LNG接收站也可作為(wei) 冬季調峰的補充措施。用氣大省廣東(dong) 省共擁有6座LNG接收站,是全國LNG接收站數量最多的省市。廣東(dong) 省在冬季不需要取暖用氣,但工商業(ye) 用戶的用氣高峰也在年底,往往也會(hui) 出現供應緊張的現象。多位廣東(dong) 天然氣業(ye) 內(nei) 人士告訴記者,與(yu) 華中、華北等地今冬出現較大缺口相比,廣東(dong) 省內(nei) 的天然氣供需目前處於(yu) 緊平衡狀態,尚無大缺口。廣東(dong) 正在新建LNG接收站,提高進口規模。同時,廣東(dong) 的城市燃氣公司也在積極成為(wei) LNG接收站的股東(dong) ,獲取上遊資源。預計至2022年末,廣東(dong) 省LNG接收站合計接收規模還將增長約兩(liang) 成。施寧認為(wei) ,其他沿海省份應學習(xi) 廣東(dong) 經驗,增加上遊供氣主體(ti) ,豐(feng) 富賣方資源,加速LNG接收站的投產(chan) 和周轉利用,讓接收站更多地承擔儲(chu) 氣調峰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