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動力。能源供應和安全事關(guan) 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新世紀以來,我國能源發展成就顯著,供應能力穩步增長,能源結構不斷優(you) 化,節能減排取得成效,科技進步邁出新步伐,國際合作取得新突破,建成世界最大的能源供應體(ti) 係,有效保障了經濟社會(hui) 持續發展。
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能源供求關(guan) 係深刻變化。我國能源資源約束日益加劇,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調整結構、提高能效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壓力進一步加大,能源發展麵臨(lin) 一係列新問題新挑戰。同時,我國可再生能源、非常規油氣和深海油氣資源開發潛力很大,能源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能源國際合作不斷深化,能源發展麵臨(lin) 著難得的機遇。
從(cong) 現在到2020年,是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關(guan) 鍵時期,是能源發展轉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wei) 貫徹落實黨(dang) 的十八大精神,推動能源生產(chan) 和消費革命,打造中國能源升級版,必須加強全局謀劃,明確今後一段時期我國能源發展的總體(ti) 方略和行動綱領,推動能源創新發展、安全發展、科學發展,特製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ti) 戰略
(一)指導思想。
高舉(j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黨(dang) 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hui) 精神,全麵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決(jue) 策部署,以開源、節流、減排為(wei) 重點,確保能源安全供應,轉變能源發展方式,調整優(you) 化能源結構,創新能源體(ti) 製機製,著力提高能源效率,嚴(yan) 格控製能源消費過快增長,著力發展清潔能源,推進能源綠色發展,著力推動科技進步,切實提高能源產(chan) 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打造中國能源升級版,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戰略方針與(yu) 目標。
堅持“節約、清潔、安全”的戰略方針,加快構建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ti) 係。重點實施四大戰略:
1.節約優(you) 先戰略。把節約優(you) 先貫穿於(yu) 經濟社會(hui) 及能源發展的全過程,集約高效開發能源,科學合理使用能源,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加快調整和優(you) 化經濟結構,推進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節能,合理控製能源消費總量,以較少的能源消費支撐經濟社會(hui) 較快發展。
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製在48億(yi) 噸標準煤左右,煤炭消費總量控製在42億(yi) 噸左右。
2.立足國內(nei) 戰略。堅持立足國內(nei) ,將國內(nei) 供應作為(wei) 保障能源安全的主渠道,牢牢掌握能源安全主動權。發揮國內(nei) 資源、技術、裝備和人才優(you) 勢,加強國內(nei) 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完善能源替代和儲(chu) 備應急體(ti) 係,著力增強能源供應能力。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優(you) 質能源保障水平,加快推進油氣戰略進口通道建設,在開放格局中維護能源安全。
到2020年,基本形成比較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體(ti) 係。國內(nei) 一次能源生產(chan) 總量達到42億(yi) 噸標準煤,能源自給能力保持在85%左右,石油儲(chu) 采比提高到14-15,能源儲(chu) 備應急體(ti) 係基本建成。
3.綠色低碳戰略。著力優(you) 化能源結構,把發展清潔低碳能源作為(wei) 調整能源結構的主攻方向。堅持發展非化石能源與(yu) 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並舉(ju) ,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大幅增加風電、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消費比重,形成與(yu) 我國國情相適應、科學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大幅減少能源消費排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製在62%以內(nei) 。
4.創新驅動戰略。深化能源體(ti) 製改革,加快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改革步伐,完善能源科學發展體(ti) 製機製,充分發揮市場在能源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樹立科技決(jue) 定能源未來、科技創造未來能源的理念,堅持追趕與(yu) 跨越並重,加強能源科技創新體(ti) 係建設,依托重大工程推進科技自主創新,建設能源科技強國,能源科技總體(ti) 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到2020年,基本形成統一開放競爭(zheng) 有序的現代能源市場體(ti) 係。
二、主要任務
(一)增強能源自主保障能力。
立足國內(nei) ,加強能源供應能力建設,不斷提高自主控製能源對外依存度的能力。
1.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
按照安全、綠色、集約、高效的原則,加快發展煤炭清潔開發利用技術,不斷提高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水平。
清潔高效發展煤電。轉變煤炭使用方式,著力提高煤炭集中高效發電比例。提高煤電機組準入標準,新建燃煤發電機組供電煤耗低於(yu) 每千瓦時300克標準煤,汙染物排放接近燃氣機組排放水平。
推進煤電大基地大通道建設。依據區域水資源分布特點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嚴(yan) 格煤礦環保和安全準入標準,推廣充填、保水等綠色開采技術,重點建設晉北、晉中、晉東(dong) 、神東(dong) 、陝北、黃隴、寧東(dong) 、魯西、兩(liang) 淮、雲(yun) 貴、冀中、河南、內(nei) 蒙古東(dong) 部、新疆等14個(ge) 億(yi) 噸級大型煤炭基地。到2020年,基地產(chan) 量占全國的95%。采用最先進節能節水環保發電技術,重點建設錫林郭勒、鄂爾多斯、晉北、晉中、晉東(dong) 、陝北、哈密、準東(dong) 、寧東(dong) 等9個(ge) 千萬(wan) 千瓦級大型煤電基地。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擴大西電東(dong) 送規模,實施北電南送工程。加強煤炭鐵路運輸通道建設,重點建設內(nei) 蒙古西部至華中地區的鐵路煤運通道,完善西煤東(dong) 運通道。到2020年,全國煤炭鐵路運輸能力達到30億(yi) 噸。
提高煤炭清潔利用水平。製定和實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規劃,積極推進煤炭分級分質梯級利用,加大煤炭洗選比重,鼓勵煤矸石等低熱值煤和劣質煤就地清潔轉化利用。建立健全煤炭質量管理體(ti) 係,加強對煤炭開發、加工轉化和使用過程的監督管理。加強進口煤炭質量監管。大幅減少煤炭分散直接燃燒,鼓勵農(nong) 村地區使用潔淨煤和型煤。
2.穩步提高國內(nei) 石油產(chan) 量。
堅持陸上和海上並重,鞏固老油田,開發新油田,突破海上油田,大力支持低品位資源開發,建設大慶、遼河、新疆、塔裏木、勝利、長慶、渤海、南海、延長等9個(ge) 千萬(wan) 噸級大油田。
穩定東(dong) 部老油田產(chan) 量。以鬆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為(wei) 重點,深化精細勘探開發,積極發展先進采油技術,努力增儲(chu) 挖潛,提高原油采收率,保持產(chan) 量基本穩定。
實現西部增儲(chu) 上產(chan) 。以塔裏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為(wei) 重點,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努力探明更多優(you) 質儲(chu) 量,提高石油產(chan) 量。加大羌塘盆地等新區油氣地質調查研究和勘探開發技術攻關(guan) 力度,拓展新的儲(chu) 量和產(chan) 量增長區域。
加快海洋石油開發。按照以近養(yang) 遠、遠近結合,自主開發與(yu) 對外合作並舉(ju) 的方針,加強渤海、東(dong) 海和南海等海域近海油氣勘探開發,加強南海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形勢跟蹤分析,積極推進深海對外招標和合作,盡快突破深海采油技術和裝備自主製造能力,大力提升海洋油氣產(chan) 量。
大力支持低品位資源開發。開展低品位資源開發示範工程建設,鼓勵難動用儲(chu) 量和瀕臨(lin) 枯竭油田的開發及市場化轉讓,支持采用技術服務、工程總承包等方式開發低品位資源。
3.大力發展天然氣。
按照陸地與(yu) 海域並舉(ju) 、常規與(yu) 非常規並重的原則,加快常規天然氣增儲(chu) 上產(chan) ,盡快突破非常規天然氣發展瓶頸,促進天然氣儲(chu) 量產(chan) 量快速增長。
加快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以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塔裏木盆地和南海為(wei) 重點,加強西部低品位、東(dong) 部深層、海域深水三大領域科技攻關(guan) ,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力爭(zheng) 獲得大突破、大發現,努力建設8個(ge) 年產(chan) 量百億(yi) 立方米級以上的大型天然氣生產(chan) 基地。到2020年,累計新增常規天然氣探明地質儲(chu) 量5.5萬(wan) 億(yi) 立方米,年產(chan) 常規天然氣1850億(yi) 立方米。
重點突破頁岩氣和煤層氣開發。加強頁岩氣地質調查研究,加快“工廠化”、“成套化”技術研發和應用,探索形成先進適用的頁岩氣勘探開發技術模式和商業(ye) 模式,培育自主創新和裝備製造能力。著力提高四川長寧-威遠、重慶涪陵、雲(yun) 南昭通、陝西延安等國家級示範區儲(chu) 量和產(chan) 量規模,同時爭(zheng) 取在湘鄂、雲(yun) 貴和蘇皖等地區實現突破。到2020年,頁岩氣產(chan) 量力爭(zheng) 超過300億(yi) 立方米。以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dong) 緣為(wei) 重點,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煤層氣勘探開采步伐。到2020年,煤層氣產(chan) 量力爭(zheng) 達到300億(yi) 立方米。
積極推進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與(yu) 評價(jia) 。加大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技術攻關(guan) 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核心技術,積極推進試采工程。
4.積極發展能源替代。
堅持煤基替代、生物質替代和交通替代並舉(ju) 的方針,科學發展石油替代。到2020年,形成石油替代能力4000萬(wan) 噸以上。
穩妥實施煤製油、煤製氣示範工程。按照清潔高效、量水而行、科學布局、突出示範、自主創新的原則,以新疆、內(nei) 蒙古、陝西、山西等地為(wei) 重點,穩妥推進煤製油、煤製氣技術研發和產(chan) 業(ye) 化升級示範工程,掌握核心技術,嚴(yan) 格控製能耗、水耗和汙染物排放,形成適度規模的煤基燃料替代能力。
積極發展交通燃油替代。加強先進生物質能技術攻關(guan) 和示範,重點發展新一代非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超前部署微藻製油技術研發和示範。加快發展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船舶、天然氣汽車和船舶,擴大交通燃油替代規模。
5.加強儲(chu) 備應急能力建設。
完善能源儲(chu) 備製度,建立國家儲(chu) 備與(yu) 企業(ye) 儲(chu) 備相結合、戰略儲(chu) 備與(yu) 生產(chan) 運行儲(chu) 備並舉(ju) 的儲(chu) 備體(ti) 係,建立健全國家能源應急保障體(ti) 係,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擴大石油儲(chu) 備規模。建成國家石油儲(chu) 備二期工程,啟動三期工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yu) 儲(chu) 備建設,建立企業(ye) 義(yi) 務儲(chu) 備,鼓勵發展商業(ye) 儲(chu) 備。
提高天然氣儲(chu) 備能力。加快天然氣儲(chu) 氣庫建設,鼓勵發展企業(ye) 商業(ye) 儲(chu) 備,支持天然氣生產(chan) 企業(ye) 參與(yu) 調峰,提高儲(chu) 氣規模和應急調峰能力。
建立煤炭稀缺品種資源儲(chu) 備。鼓勵優(you) 質、稀缺煤炭資源進口,支持企業(ye) 在缺煤地區和煤炭集散地建設中轉儲(chu) 運設施,完善煤炭應急儲(chu) 備體(ti) 係。
完善能源應急體(ti) 係。加強能源安全信息化保障和決(jue) 策支持能力建設,逐步建立重點能源品種和能源通道應急指揮和綜合管理係統,提升預測預警和防範應對水平。
(二)推進能源消費革命。
調整優(you) 化經濟結構,轉變能源消費理念,強化工業(ye) 、交通、建築節能和需求側(ce) 管理,重視生活節能,嚴(yan) 格控製能源消費總量過快增長,切實扭轉粗放用能方式,不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1.嚴(yan) 格控製能源消費過快增長。
按照差別化原則,結合區域和行業(ye) 用能特點,嚴(yan) 格控製能源消費過快增長,切實轉變能源開發和利用方式。
推行“一掛雙控”措施。將能源消費與(yu) 經濟增長掛鉤,對高耗能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能過剩行業(ye) 實行能源消費總量控製強約束,其他產(chan) 業(ye) 按先進能效標準實行強約束,現有產(chan) 能能效要限期達標,新增產(chan) 能必須符合國內(nei) 先進能效標準。
推行區域差別化能源政策。在能源資源豐(feng) 富的西部地區,根據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在節水節能環保、技術先進的前提下,合理加大能源開發力度,增強跨區調出能力。合理控製中部地區能源開發強度。大力優(you) 化東(dong) 部地區能源結構,鼓勵發展有競爭(zheng) 力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控製煤炭消費總量。製定國家煤炭消費總量中長期控製目標,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費比重。
2.著力實施能效提升計劃。
堅持節能優(you) 先,以工業(ye) 、建築和交通領域為(wei) 重點,創新發展方式,形成節能型生產(chan) 和消費模式。
實施煤電升級改造行動計劃。實施老舊煤電機組節能減排升級改造工程,現役60萬(wan) 千瓦(風冷機組除外)及以上機組力爭(zheng) 5年內(nei) 供電煤耗降至每千瓦時300克標準煤左右。
實施工業(ye) 節能行動計劃。嚴(yan) 格限製高耗能產(chan) 業(ye) 和過剩產(chan) 業(ye) 擴張,加快淘汰落後產(chan) 能,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深入開展萬(wan) 家企業(ye) 節能低碳行動。實施電機、內(nei) 燃機、鍋爐等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提升計劃,推進工業(ye) 企業(ye) 餘(yu) 熱餘(yu) 壓利用。深入推進工業(ye) 領域需求側(ce) 管理,積極發展高效鍋爐和高效電機,推進終端用能產(chan) 品能效提升和重點用能行業(ye) 能效水平對標達標。認真開展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jia) 和節能評估審查。
實施綠色建築行動計劃。加強建築用能規劃,實施建築能效提升工程,盡快推行75%的居住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加快綠色建築建設和既有建築改造,推行公共建築能耗限額和綠色建築評級與(yu) 標識製度,大力推廣節能電器和綠色照明,積極推進新能源城市建設。大力發展低碳生態城市和綠色生態城區,到2020年,城鎮綠色建築占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50%。加快推進供熱計量改革,新建建築和經供熱計量改造的既有建築實行供熱計量收費。
實行綠色交通行動計劃。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規劃,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建設。積極推進清潔能源汽車和船舶產(chan) 業(ye) 化步伐,提高車用燃油經濟性標準和環保標準。加快發展軌道交通和水運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運輸方式,推進主要城市群內(nei) 城際鐵路建設。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係統建設,提高公共出行和非機動出行比例。
3.推動城鄉(xiang) 用能方式變革。
按照城鄉(xiang) 發展一體(ti) 化和新型城鎮化的總體(ti) 要求,堅持集中與(yu) 分散供能相結合,因地製宜建設城鄉(xiang) 供能設施,推進城鄉(xiang) 用能方式轉變,提高城鄉(xiang) 用能水平和效率。
實施新城鎮、新能源、新生活行動計劃。科學編製城鎮規劃,優(you) 化城鎮空間布局,推動信息化、低碳化與(yu) 城鎮化的深度融合,建設低碳智能城鎮。製定城鎮綜合能源規劃,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科學發展熱電聯產(chan) ,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熱電冷聯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供暖。
加快農(nong) 村用能方式變革。抓緊研究製定長效政策措施,推進綠色能源縣、鄉(xiang) 、村建設,大力發展農(nong) 村小水電,加強水電新農(nong) 村電氣化縣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因地製宜發展農(nong) 村可再生能源,推動非商品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加強農(nong) 村節能工作。開展全民節能行動。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加強宣傳(chuan) 教育,普及節能知識,推廣節能新技術、新產(chan) 品,大力提倡綠色生活方式,引導居民科學合理用能,使節約用能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自覺行動。
(三)優(you) 化能源結構。
積極發展天然氣、核電、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推動能源結構持續優(you) 化。
1.降低煤炭消費比重。
加快清潔能源供應,控製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煤炭消費總量,推進減量替代,壓減煤炭消費,到2020年,全國煤炭消費比重降至62%以內(nei) 。
削減京津冀魯、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區域煤炭消費總量。加大高耗能產(chan) 業(ye) 落後產(chan) 能淘汰力度,擴大外來電、天然氣及非化石能源供應規模,耗煤項目實現煤炭減量替代。到2020年,京津冀魯四省市煤炭消費比2012年淨削減1億(yi) 噸,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
控製重點用煤領域煤炭消費。以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為(wei) 重點,有序推進重點用煤領域“煤改氣”工程,加強餘(yu) 熱、餘(yu) 壓利用,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鍋爐,到2017年,基本完成重點地區燃煤鍋爐、工業(ye) 窯爐等天然氣替代改造任務。結合城中村、城鄉(xiang) 結合部、棚戶區改造,擴大城市無煤區範圍,逐步由城市建成區擴展到近郊,大幅減少城市煤炭分散使用。
2.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
堅持增加供應與(yu) 提高能效相結合,加強供氣設施建設,擴大天然氣進口,有序拓展天然氣城鎮燃氣應用。到2020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
實施氣化城市民生工程。新增天然氣應優(you) 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替代分散燃煤,組織實施城鎮居民用能清潔化計劃,到2020年,城鎮居民基本用上天然氣。
穩步發展天然氣交通運輸。結合國家天然氣發展規劃布局,製定天然氣交通發展中長期規劃,加快天然氣加氣站設施建設,以城市出租車、公交車為(wei) 重點,積極有序發展液化天然氣汽車和壓縮天然氣汽車,穩妥發展天然氣家庭轎車、城際客車、重型卡車和輪船。
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在京津冀魯、長三角、珠三角等大氣汙染重點防控區,有序發展天然氣調峰電站,結合熱負荷需求適度發展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熱電聯產(chan) 。
加快天然氣管網和儲(chu) 氣設施建設。按照西氣東(dong) 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的供氣格局,加快天然氣管道及儲(chu) 氣設施建設,形成進口通道、主要生產(chan) 區和消費區相連接的全國天然氣主幹管網。到2020年,天然氣主幹管道裏程達到12萬(wan) 公裏以上。
擴大天然氣進口規模。加大液化天然氣和管道天然氣進口力度。
3.安全發展核電。
在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時在東(dong) 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研究論證內(nei) 陸核電建設。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推進AP1000、CAP1400、高溫氣冷堆、快堆及後處理技術攻關(guan) 。加快國內(nei) 自主技術工程驗證,重點建設大型先進壓水堆、高溫氣冷堆重大專(zhuan) 項示範工程。積極推進核電基礎理論研究、核安全技術研究開發設計和工程建設,完善核燃料循環體(ti) 係。積極推進核電“走出去”。加強核電科普和核安全知識宣傳(chuan) 。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wan) 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wan) 千瓦以上。
4.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按照輸出與(yu) 就地消納利用並重、集中式與(yu) 分布式發展並舉(ju) 的原則,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
積極開發水電。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以西南地區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等河流為(wei) 重點,積極有序推進大型水電基地建設。因地製宜發展中小型電站,開展抽水蓄能電站規劃和建設,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到2020年,力爭(zheng) 常規水電裝機達到3.5億(yi) 千瓦左右。
大力發展風電。重點規劃建設酒泉、內(nei) 蒙古西部、內(nei) 蒙古東(dong) 部、冀北、吉林、黑龍江、山東(dong) 、哈密、江蘇等9個(ge) 大型現代風電基地以及配套送出工程。以南方和中東(dong) 部地區為(wei) 重點,大力發展分散式風電,穩步發展海上風電。到2020年,風電裝機達到2億(yi) 千瓦,風電與(yu) 煤電上網電價(jia) 相當。
加快發展太陽能發電。有序推進光伏基地建設,同步做好就地消納利用和集中送出通道建設。加快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範區,穩步實施太陽能熱發電示範工程。加強太陽能發電並網服務。鼓勵大型公共建築及公用設施、工業(ye) 園區等建設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到2020年,光伏裝機達到1億(yi) 千瓦左右,光伏發電與(yu) 電網銷售電價(jia) 相當。
積極發展地熱能、生物質能和海洋能。堅持統籌兼顧、因地製宜、多元發展的方針,有序開展地熱能、海洋能資源普查,製定生物質能和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積極推動地熱能、生物質和海洋能清潔高效利用,推廣生物質能和地熱供熱,開展地熱發電和海洋能發電示範工程。到2020年,地熱能利用規模達到5000萬(wan) 噸標準煤。
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加強電源與(yu) 電網統籌規劃,科學安排調峰、調頻、儲(chu) 能配套能力,切實解決(jue) 棄風、棄水、棄光問題。
(四)拓展能源國際合作。
統籌利用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種資源、兩(liang) 個(ge) 市場,堅持投資與(yu) 貿易並舉(ju) 、陸海通道並舉(ju) ,加快製定利用海外能源資源中長期規劃,著力拓展進口通道,著力建設絲(si) 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積極支持能源技術、裝備和工程隊伍“走出去”。
加強俄羅斯中亞(ya) 、中東(dong) 、非洲、美洲和亞(ya) 太五大重點能源合作區域建設,深化國際能源雙邊多邊合作,建立區域性能源交易市場。
積極參與(yu) 全球能源治理。加強統籌協調,支持企業(ye) “走出去”。
(五)推進能源科技創新。
按照創新機製、夯實基礎、超前部署、重點跨越的原則,加強科技自主創新,鼓勵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打造能源科技創新升級版,建設能源科技強國。
1.明確能源科技創新戰略方向和重點。
抓住能源綠色、低碳、智能發展的戰略方向,圍繞保障安全、優(you) 化結構和節能減排等長期目標,確立非常規油氣及深海油氣勘探開發、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新一代核電、先進可再生能源、節能節水、儲(chu) 能、基礎材料等9個(ge) 重點創新領域,明確頁岩氣、煤層氣、頁岩油、深海油氣、煤炭深加工、高參數節能環保燃煤發電、整體(ti) 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燃氣輪機、現代電網、先進核電、光伏、太陽能熱發電、風電、生物燃料、地熱能利用、海洋能發電、天然氣水合物、大容量儲(chu) 能、氫能與(yu) 燃料電池、能源基礎材料等20個(ge) 重點創新方向,相應開展頁岩氣、煤層氣、深水油氣開發等重大示範工程。
2.抓好科技重大專(zhuan) 項。
加快實施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加強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加強技術攻關(guan) ,力爭(zheng) 頁岩氣、深海油氣、天然氣水合物、新一代核電等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3.依托重大工程帶動自主創新。
依托海洋油氣和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煤炭高效清潔利用、先進核電、可再生能源開發、智能電網等重大能源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能源裝備製造創新平台建設,支持先進能源技術裝備“走出去”,形成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能源裝備工業(ye) 體(ti) 係。
4.加快能源科技創新體(ti) 係建設。
製定國家能源科技創新及能源裝備發展戰略。建立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政產(chan) 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ti) 係。鼓勵建立多元化的能源科技風險投資基金。加強能源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引進高端人才,培育一批能源科技領軍(jun) 人才。
三、保障措施
(一)深化能源體(ti) 製改革。
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能源體(ti) 製改革,為(wei) 建立現代能源體(ti) 係、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營造良好的製度環境。
完善現代能源市場體(ti) 係。建立統一開放、競爭(zheng) 有序的現代能源市場體(ti) 係。深入推進政企分開,分離自然壟斷業(ye) 務和競爭(zheng) 性業(ye) 務,放開競爭(zheng) 性領域和環節。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製度,在製定負麵清單基礎上,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ti) 依法平等進入負麵清單以外的領域,推動能源投資主體(ti) 多元化。深化國有能源企業(ye) 改革,完善激勵和考核機製,提高企業(ye) 競爭(zheng) 力。鼓勵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推進原油期貨市場建設。
推進能源價(jia) 格改革。推進石油、天然氣、電力等領域價(jia) 格改革,有序放開競爭(zheng) 性環節價(jia) 格,天然氣井口價(jia) 格及銷售價(jia) 格、上網電價(jia) 和銷售電價(jia) 由市場形成,輸配電價(jia) 和油氣管輸價(jia) 格由政府定價(jia) 。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改革。重點推進電網、油氣管網建設運營體(ti) 製改革,明確電網和油氣管網功能定位,逐步建立公平接入、供需導向、可靠靈活的電力和油氣輸送網絡。加快電力體(ti) 製改革步伐,推動供求雙方直接交易,構建競爭(zheng) 性電力交易市場。
健全能源法律法規。加快推動能源法製定和電力法、煤炭法修訂工作。積極推進海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核電管理、能源儲(chu) 備等行政法規製定或修訂工作。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健全能源監管體(ti) 係。加強能源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製定和實施,加快簡政放權,繼續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強化能源監管,健全監管組織體(ti) 係和法規體(ti) 係,創新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為(wei) 能源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二)健全和完善能源政策。
完善能源稅費政策。加快資源稅費改革,積極推進清費立稅,逐步擴大資源稅從(cong) 價(jia) 計征範圍。研究調整能源消費稅征稅環節和稅率,將部分高耗能、高汙染產(chan) 品納入征收範圍。完善節能減排稅收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加快推進環境保護稅立法工作,探索建立綠色稅收體(ti) 係。
完善能源投資和產(chan) 業(ye) 政策。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基礎上,擴大地質勘探基金規模,重點支持和引導非常規油氣及深海油氣資源開發和國際合作,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及重大裝備的支持機製。完善調峰調頻備用補償(chang) 政策,實施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製和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及配套措施。鼓勵銀行業(ye) 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ye) 可持續的原則,加大對節能提效、能源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能源項目的支持。研究製定推動綠色信貸發展的激勵政策。
完善能源消費政策。實行差別化能源價(jia) 格政策。加強能源需求側(ce) 管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節能服務機構和能源服務公司,實施能源審計製度。健全固定資產(chan) 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製度,落實能效“領跑者”製度。
(三)做好組織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國家能源委員會(hui) 的領導作用,加強對能源重大戰略問題的研究和審議,指導推動本行動計劃的實施。能源局要切實履行國家能源委員會(hui) 辦公室職責,組織協調各部門製定實施細則。
細化任務落實。國務院有關(guan) 部門、各省(區、市)和重點能源企業(ye) 要將貫徹落實本行動計劃列入本部門、本地區、本企業(ye) 的重要議事日程,做好各類規劃計劃與(yu) 本行動計劃的銜接。國家能源委員會(hui) 辦公室要製定實施方案,分解落實目標任務,明確進度安排和協調機製,精心組織實施。
加強督促檢查。國家能源委員會(hui) 辦公室要密切跟蹤工作進展,掌握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督促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在實施過程中,要定期組織開展評估檢查和考核評價(jia) ,重大情況及時報告國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