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的十八屆四中全會(hui) 隆重召開了,此次會(hui) 議對全麵推進依法治國進行重要戰略部署,中外矚目。
從(cong) 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世界如此關(guan) 注中國的改革發展;從(cong) 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世界如此在意中國的未來走向。因為(wei) 中國的發展總是“出人意料”,總是不斷革新著固有的觀念,顛覆著西方的判斷。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億(yi) 萬(wan) 中國人民的生活和命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上,中國已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在政治上,中國發展的理論、製度、道路成為(wei) 許多國家競相學習(xi) 、借鑒的典範。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律體(ti) 係成為(wei) 國家治理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政府成為(wei) 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方向;“努力讓人民群眾(zhong) 從(cong) 每一個(ge) 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yi) ”成為(wei) 司法機關(guan) 孜孜以求的莊嚴(yan) 目標;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成為(wei) 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要求。
今天,麵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men) 黨(dang) 要更好地統籌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大局,更好地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地平衡社會(hui) 利益、調節社會(hui) 關(guan) 係、規範社會(hui) 行為(wei) ,就必須更好地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範作用,就必須全麵推進依法治國。
全麵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法律體(ti) 係,是最重要的國家治理體(ti) 係;法治能力,是最重要的國家治理能力
“我們(men) 經曆了從(cong) ‘照著講’到‘接著講’的過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軼從(cong) 中國法學教育和研究的變遷,看到了中國是怎樣快速成為(wei) 一個(ge) 法治國家並且極大地影響世界的。30多年前,當中國人意識到“還是要搞法製”時,眼前僅(jin) 有的是寥寥可數的法律、學說、論著。30多年過去了,再看當今的中國,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一位法學學者,都無法回避這樣一個(ge) 事實:千百年前曾創造了“中華法係”的東(dong) 方大國,如今不僅(jin) 形成了完整的現代法律體(ti) 係,而且創造了可資借鑒的法治經驗、法治理論、法治模式。
一年前,“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寫(xie) 進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這是繼農(nong) 業(ye) 現代化、工業(ye) 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後,我們(men) 黨(dang) 提出的又一個(ge) 現代化目標。對現代化認識的再次刷新,反映了我們(men) 黨(dang) 在認識上的再次深化——製度是現代化變革的關(guan) 鍵性因素,隻有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製度,現代化才能平穩持續地向前推進。而法律製度,無疑是最重要的製度;法律體(ti) 係,無疑是最重要的國家治理體(ti) 係;法治能力,無疑是最重要的國家治理能力。
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施17年、法治國家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律體(ti) 係已經形成的今天,我們(men) 黨(dang) 對“依法治國”進行再部署,既緣於(yu) 曆史經驗,也是現實的迫切需求。
從(cong) 人民網每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前夕進行的“兩(liang) 會(hui) 調查”中可以看到,從(cong) 2002年到2014年的13年間,“反腐倡廉”12次名列網民關(guan) 注的“兩(liang) 會(hui) 熱點”前三名。而社會(hui) 保障、收入分配、司法公正、食品安全等網民關(guan) 注度較高的話題無不與(yu) 法治密切相關(guan) 。
的確,執法不嚴(yan) 讓環境汙染、生態破壞、有害食品事件屢禁不絕;有法不依令“看得見的手”進退兩(liang) 難,“看不見的手”難以施展;腐敗之風令公眾(zhong) 對公權力機關(guan) 和公職人員的信任大為(wei) 消減。治理當今中國的社會(hui) 問題,健全法製、厲行法治,實現全社會(hui) 的公平正義(yi) 是一個(ge) 繞不過去的坎。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全麵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提高黨(dang) 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麵推進依法治國。
每一個(ge) 民族,都有對治理腳下這片土地的偉(wei) 大探索;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莊嚴(yan) 選擇
2000多年前,在世界的東(dong) 方,諸子百家展開了一場世界曆史上少有的大辯論,有關(guan) 治國理政的大辯論,《韓非子•有度》中提出“奉法者強則國強”;此時的西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ya) 裏士多德奠定了古希臘製度文明的基石。亞(ya) 裏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得出的結論是:“法治應當優(you) 於(yu) 一人之治。”
在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為(wei) 主的古代社會(hui) 裏,這些樸素的法律思想不可能成為(wei) 主流思想,也與(yu) 今天的法治思想有著很大差別。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hui) 中,人治作為(wei)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不僅(jin) 是有效的,而且曾創造出絢爛多彩的文明。然而,隨著工業(ye) 革命的到來,以大工業(ye) 生產(chan) 、大分工、商品和服務高度流通為(wei) 特點的陌生人社會(hui) 取代了古代熟人社會(hui) ;人的自主性和個(ge) 體(ti) 性日益增強,價(jia) 值判斷日趨多元,利益關(guan) 係日益複雜,交易方式多樣化,各種紛繁複雜的社會(hui) 現象層出不窮。人治國家的管理模式與(yu) 這些需求難以相容,難以再維係下去。
中國近代以來,以孫中山為(wei) 代表的革命先驅、仁人誌士探索在中國實現資產(chan) 階級的民主法治,然而失敗了。“不良之政府雖倒,而良政治之建設則未嚐有也”,宋教仁曾發此浩歎。
65年前,當一位偉(wei) 人向世人莊嚴(yan) 宣告,“中國人民從(cong) 此站起來了”,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世界的東(dong) 方,注視著帶領人民取得民族獨立、國家解放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將以什麽(me) 樣的方式治理戰後滿目瘡痍的新國家。
共和國的締造者們(men) ,在開國大典的前夕,與(yu) 各民主黨(dang) 派、人民團體(ti) 、人民解放軍(jun) 、各地區、各民族以及國外華僑(qiao) 等各方麵代表通過了起臨(lin) 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共同綱領》,把革命勝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規定建國後的大政方針,作為(wei) 全國人民共同遵循的準則。
可以說,新中國從(cong) 誕生的那一刻起,便深深打下了“法治”的烙印。1954年,由毛澤東(dong) 親(qin) 自主持起草的我國第一部社會(hui) 主義(yi) 憲法獲得通過。此後,在短短兩(liang) 三年時間裏,近1000件法律、法令和法規頒布。
然而,要在一個(ge) 有著幾千年人治傳(chuan) 統的國家實現法治,何其艱難。“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luan) ,中斷了黨(dang) 治國理政的正確探索,使國家陷入“無法無天”的深淵。失去了才知道什麽(me) 是最寶貴的。民主法製愈遭破壞,從(cong) 浩劫中走過來的人們(men) 愈深感其重要。
“為(wei) 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製建設,必須使民主製度化、法律化,使這種製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拉開改革開放大幕伊始,便洞察到,唯有民主法製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通過八二憲法,製定民法通則、刑法、民訴法、刑訴法,一大批基本法律製定頒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yan) ,違法必究”,成為(wei) 這一時期,社會(hui) 主義(yi) 法製建設的重要指針。
各方麵體(ti) 製改革,在摸著石頭過河;治理快速發展的國家,也在摸索中前行。1997年,黨(dang) 的十五大召開,江澤民在報告中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這一戰略任務。
“法治”一詞的落地,引發國內(nei) 外高度關(guan) 注。當時,英國一家媒體(ti) 評論道,“‘依法治國’的提出,是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
進入新世紀,我國立法進程加速,到2010年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律體(ti) 係;法治政府建設深化,建立了行政複議、行政訴訟、決(jue) 策前聽證等製度,深入推進行政體(ti) 製改革;公正司法不斷提出新舉(ju) 措,修改三大訴訟法,擴大警務獄務公開、司法檢察公開,保障律師執業(ye) 權利。胡錦濤提出“依法治國、執法為(wei) 民、公平正義(yi) 、服務大局、黨(dang) 的領導”20字的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理念,成為(wei) 這一時期建設法治國家的基本依循。
正如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蘭(lan) 戴爾•裴倫(lun) 堡在《中國走向法治的長征》一書(shu) 中所寫(xie) ,“盡管與(yu) 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不是一個(ge) 版本的自由民主,但中國卻是實實在在地從(cong) 人治向法治轉變,並且,法律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法治,成為(wei)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國,必須堅持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2012年11月,黨(dang) 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這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用什麽(me) 方式治理國家的準確回答和鄭重承諾。3個(ge) 月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對當年召開的全國政法工作會(hui) 議作出的重要批示中首次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新要求。
“法治中國’是自黨(dang) 的十五大以來,有關(guan)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的‘中國版’‘綜合版’和‘升級版’”,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建淼說。
2013年11月,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召開,在這次謀劃未來中國改革開放宏偉(wei) 藍圖的大會(hui) 上,“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成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主題和顯著內(nei) 容,中國開啟了整體(ti) 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新階段。“依法治國”和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建設呈現出新特點。
科學立法推動社會(hui) 轉型。截至2014年3月,我國現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製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hui) 的立法規劃中。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yu) 法有據。”放開“單獨二孩”、廢止勞動教養(yang) 製度、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十八大以來,每一項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都經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的審議、表決(jue) ,都提前對所涉及的現行法律作出修改完善,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簡政放權打造法治政府。2014年5月20日,天津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掛牌成立,1枚公章取代了過去109枚公章的權限。
“讓企業(ye) 創新創造源泉更加充分湧流。”大幅削減審批事項、建立權力清單製度、清單之外的審批一律不再實施……國務院在一年多的時間內(nei) 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達600多項。“法無授權不可為(wei) ”的法治政府理念深入人心。
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義(yi) 。2014年8月22日,福建小夥(huo) 兒(er) 念斌在被羈押多年、4次被判死刑後終於(yu) 被宣告無罪釋放。此刻,迎接他的不僅(jin) 有自由的空氣,還有法治國家對人權的保障、對公正的嗬護。
“努力讓人民群眾(zhong) 在每一個(ge) 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yi) 。”十八大以來,建立審判流程、裁判文書(shu) 、執行信息三大公開平台,嚴(yan) 格規範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破獲並公正審理一批大要案……公、檢、法、司等政法機關(guan) 嚴(yan) 守公平正義(yi) 底線,讓冰冷的法律散發著法治的溫度。
法治思維化解矛盾糾紛。2014年9月12日,寧夏中衛的農(nong) 民王金富決(jue) 定結束長達3年的上訪奔波,改為(wei) 向法院提起申訴。“現在走到哪裏,都說要走法律程序,找領導也沒用了。”樸實的王金富說。隨著《關(guan) 於(yu) 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的出台,訴訟與(yu) 信訪將徹底分離。
推動建立領導幹部學法、考試製度,把青少年學法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連續13年舉(ju) 辦國家司法考試……經過近30年的全民普法,全社會(hui) 的法治意識有了明顯提高,信念堅定、業(ye) 務精湛的法律職業(ye) 共同體(ti) 初步形成,法治文化的影響力越發凸顯。
在走向法治中國的偉(wei) 大進程中,我們(men) 深刻認識到: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就要堅持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ti) 係、高效的法治實施體(ti) 係、嚴(yan) 密的法治監督體(ti) 係、有力的法治保障體(ti) 係,形成完善的黨(dang) 內(nei) 法規體(ti) 係,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hui) 一體(ti) 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yan) 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今天,身處“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中國,也麵臨(lin) 著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在以30多年的奮鬥走過別人上百年曆程之後,在取得舉(ju) 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之後,中國的改革正在開啟一條製度現代化之路。
站起來、富起來的中國人,正在謀劃法治中國的光明前景,謀劃讓社會(hui) 體(ti) 現更多公平正義(yi) 的美好未來。沿著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走下去,我們(men) 就能在取得經濟社會(hui) 發展巨大成就的同時,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實現國家長治久安。